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分析
文学 名词解释 提前注明:名词解释是有技巧性的,要交代年代,作者,代表作,文学特征,文学的历史作用等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切忌死记硬背。熟读文学史,做到烂熟于心,写起来就自由流畅了。 一 .先秦: 1、神话: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 “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 (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 力和法术。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 《诗经》共有 305 篇,称为 “诗三百 ”或 “诗三百篇 ”,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 《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注:打 X 的地方,我不会打。:) 4、笙诗: 又称 “ 六笙诗 ” ,指《诗经 小雅》中的《南 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 《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 春官大师》中的 “ 六诗 ” 说发展为 “ 六义 ” 说。其云:“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 大序》 “ 诗有六义 ” 句《疏》中说 “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 这就是所谓 “ 六义 ” 的由来。 6、风雅颂 这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 儒效》。 “ 风 ” 也称 “ 国风 ” , “ 风 ” 是乐歌曲调的意思, “ 国风 ” 包括周南、召 南,卫、王等十五个地区的乐歌,共一百六十篇。 “ 雅 ” 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 “ 大雅 ”“ 小雅 ” 两部分, “ 大雅 ” 三十一篇, “ 小雅 ” 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 “ 颂 ” 分为 “ 国颂 ” 三十一篇,“ 鲁颂 ” 四篇, “ 商颂 ” 五篇,共四十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风雅颂分类的依据,主要有音别和义别两说: 1、从音乐角度划分:郑樵 “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 (《昆虫草木略 序》); 2、从内容体裁角度划分,《毛诗序》云: “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 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 ) 音乐特点的形成,与其用途和地域的特点也密切相关,而不同特点的音乐,应用场合也不同,风雅颂最初只是一种音乐分类,在流传中,也有了内容的区别。 7、赋、比、兴 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成为诗之 “ 六义 ” 。 朱熹《诗集传》说: “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 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比兴是《诗经》广泛运用的形象化手法,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三种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8、变风、变雅 《诗大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 “ 正风 ”“ 正雅 ” 是两周王朝兴盛时的特点, “ 变风 ”“ 变雅 ” 则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所谓 “ 王朝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 而变风,变雅作矣。 ”郑玄《诗谱》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列为 “ 正风 ” ,其余十三国均为 “ 变风 ” 。将《小雅》中《鹿鸣》至《菁菁者 x》十六篇,《大雅》中《文王》至《卷阿》十八篇列为 “ 正雅 ” ,认为它们是文王、武王、成王时期的作品,其余则都属 “ 变雅 ” ,认为是西周中衰之后厉、宣、幽三朝的作品。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9、大、小雅 《毛诗序》说 “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 。孔颖达 疏则云: “ 诗人歌其大事,制为大体,述其小事,制为小体,体有大小,故分为二焉 ” 。大雅 31 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 74 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 10、尚书 《尚书》意为 “ 上古之书 ”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火之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伏生传书),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为 《今文尚书》。汉景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称之为《古文尚书》,比今文多出六十篇,不久亡佚。东晋人梅 x 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折出 33 篇,流传至今,连同原来的《今文尚书》共 58 篇,也称《古文尚书》。《尚书》包括虞、周、夏商书。《虞书》《夏书》非虞夏时作,是后代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11、春秋三传: 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又简称《三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作者为左丘明,难以考证。《公羊传 》又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作者是齐人公羊高,《谷梁传》又名《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作者是鲁人谷梁赤,《三传》中《左转》的成就最高,《公羊传》和《谷梁传》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二书文学价值不能与《左传》并论,但在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 12、春秋笔法: 原指《春秋》作者以 “一字 ”“寓褒贬,别善恶 ”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于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其 “为尊者讳, 为亲者讳 ”的严格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 “微言大义 ”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 13、楚辞: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其本义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场 ”(宋黄伯恩《翼骚序》),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大的区别。它突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以六字为基本句式,并大量运用语气词 “兮 ”,形式自由,句式多变,极富表现力,表现楚国的风俗民情,又吸收楚地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 “骚 ”或 “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吧楚辞称为 “赋 ”。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注:名词解释部分也需要阐述历史沿革,等等,其中一定要交代清楚。注意一下。 14、九歌: 《九歌》本是古代乐歌,据说它是启从天上偷来的。《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所作的祭歌,并取古代乐歌为名。《 九歌》中共有十一篇,与题目所示的 “九 ”不合,历代学者多有解释,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为各篇所通用,其余每篇各主祀一神。《九歌》充满浪漫气息,想象优美而丰富,和民歌有血缘关系。 15、九章: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作品。 “九章 ”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较之《离骚》具有更多的纪实性。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 表现的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 16、山海经: 我国一部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古代传说中的地理知识,成书于春秋、战国之时,秦汉间又有附益。现有晋郭璞注本,全书共十八卷,约三万一千字。书中记述各地山川、道里、部落、物产、民俗等情况,多及异物灵怪,充满了神奇色彩,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宝库。 17、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