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下载】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设计
智 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设计蒋宏图1,袁 越1,杨昕霖2(1. 河海大学 能源与电气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8;2.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03)摘要 : 智能变电站站控层系统要求模型统一 、高度集成 。 为此设计了面向应用架构的一体化信息平台 ,把每个应用对应的进程组及其内存库看作一个对象 ,使系统高度集成 ,且能灵活地增减应用 。 平台支持数据关系的表达 ,能方便地建立符合 型的变电站站控层应用 。 平台采用统一的采集系统 ,利用全站信息模型文件的模型信息 ,自动生成采集模型 。 模型的自动映射能减少系统生成时对点的过程 ,提高工程效率 。 为满足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要求 ,变电站站控层系统采用统一平台设计 、Ⅰ / Ⅱ 区与 Ⅲ / Ⅳ 区的系统分开独立运行的模式 ,支持应用对安全隔离装置的透明交互数据 。关键词 : 变电站 ; 信息平台 ; 面向应用架构 ; 隔离 ; 一体化 ; 设计中图分类号 : 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006-6047(2011)08-0131-04收稿日期 :2011回日期 :2011 自 动 化 设 备1 2011第 31 卷第 8 期2011 年 8 月0 引言传统变电站的数据采集功能和具体的业务功能结合紧密[1],使得站内功能业务孤立化 ,造成系统林立[2],如 护信息子站 、电能质量检测 、故障录波 、远动通信等 。 各个业务都有自己的采集系统 ,存在着采集交叉重复 、利用率不高 、数据及信息内容不一致等问题 ,形成了以纵向层次多 、横向系统多为主要特征的 “信息孤岛 ”[1,3],制约了信息的进一步融合和综合利用 。与传统变电站相比 ,智能变电站具有开放 、标准 、集成的通信系统[4]和自描述的全站信息模型[5 国家电网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中明确要求 :智能变电站站控层功能宜高度集成 ,可在一台计算机或嵌入式装置实现 ,也可分布在多台计算机或嵌入式装置中[5,7]。为适应智能变电站站控层应用的需求 ,以站控层系统模型统一 、灵活且高度集成为出发点 ,利用智能变电站全站信息模型文件 8],设计了一种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 。 该平台采用面向应用的架构 ,具有很强的模型表达能力 ,可以方便地扩展站控层应用 ,统一数据采集 ,支持对安全隔离装置的透明交互数据[9应用高度集成 ,满足国家电网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对站控层应用的要求[111 面向应用的架构分层 、分布式架构是传统变电站业务应用普遍采用的架构 。 要实现应用的高度集成 ,不能简单地叠加功能 ,而是要把功能有机地组织起来 ,做到 “即插即用 ”,灵活性与集成高度统一 。 平台设计采用面向应用的架构 ,把应用封装为一个 “大对象 ”[3],包括业务逻辑 (一组进程 )和支撑该业务逻辑的实时数据库 ,实时库是表的容器 ,放在应用空间中 ,可以分区 。应用之间通过平台交互数据 。 系统架构如图 1 所示 。图 1 中 ,应用 1、实时库 11、实时库 12 组成平台上的一个对象 ,所需的实时库分区为实时库 11 和实时库 12,这 2 个实时库分区设有 “应用 1”的标示 。不同的应用可以有相同的实时库分区 ,如 :应用 3 也可以有实时库 11。 这种设计有如下优点 。a. 增减应用 (一组进程 )时 ,只需同时增减其相应的实时库 ,而对平台上的其他应用没有影响 ,达到了应用 “即插即用 ”的目标 。b. 应用模型的修改 (如应用 1 修改实时库 11 的模型或应用 2 修改实时库 2 的模型 )只会对本应用有影响 ,对其他应用没有影响 。c. 实时库分区是为便于数据共享而对实时库某种粒度的分割 。 若应用模型数据相同 ,或实时库分区相同 ,数据库之间可以相互克隆 ,达到快速建立应用的目的 。d. 应用实时库具有清晰的边界 ,实现了应用与数据高度封装与专用 。传统设计的支撑平台如图 2 所示 。由图 2 可知 ,由于实时库是共用的 ,当增加一应用 1 应用 2 应用 3实时库 11实时库 2实时库 11实时库 12 实时库 32软总线图 1 of 1 卷电 力 自 动 化 设 备个应用或修改某应用的数据库时 ,会影响到平台上的所有应用 ;应用之间的耦合度高 ,应用的数据没有清晰的边界 ;因为没有应用空间这个容器 ,实时库表部署在同一台机器上时不能同名 。 由此可见 ,传统平台中系统应用相互影响 ,集成困难 。2 模型及建模工具源于监控系统的一体化信息平台 ,需要考虑智能变电站各种高级应用的需求 ,如事故分析 、智能防误等 。 与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 (同 ,高级应用的核心功能是对电网进行分析计算并给出优化方案 ,其本质上是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