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浅谈张爱玲《半生缘》中的顾曼祯形象
浅谈张爱玲半生缘中的顾曼祯形象摘要张爱玲的半生缘是一本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经典爱情著作,凡是知道张爱玲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半生缘,可以说这本书和张爱玲成就了彼此。顾曼桢是张爱玲在这本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这个人物形象可谓是深入人心,顾曼桢的形象异常地鲜活和特殊。特殊的原因是张爱玲在这个角色的身上映射出了社会病态造成的悲剧影子,并且张爱玲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中的阴影和哀伤也寄托在了这个人物身上。张爱玲总是对于悲剧有着偏爱,尤其是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悲剧,可谓是字字啼血的控诉,本文将切实结合人物的性格来进行解读这个形象的具体爱情和人生悲剧的因果关系,并且结合外在的环境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解读张爱玲想要展现的社会情感等。关键词顾曼桢;悲剧;性格;形象目录第一章,序论111半生缘中的人物顾曼桢的爱情悲剧112张爱玲的个人生活经历对于人物塑造的影响3第二章,对于半生缘中顾曼桢的形象的具体解析421顾曼桢的人物性格分析42.2顾曼桢的性格特点和人物悲剧之间的关联6第三章,顾曼桢的悲剧的形成原因831外部原因832内部原因8第四章,从顾曼桢的爱情悲剧分析张爱玲的社会情感和爱情价值偏向941半生缘中的具体爱情悲剧分析942张爱玲的具体生活经历简析10第五章,结论11参考文献12第一章,序论11半生缘中的人物顾曼桢的爱情悲剧在半生缘中,突出表现了一个与当时世情不大相适宜的人物顾曼桢,她生活在繁华都市大上海,灯红酒绿应该是比较熟悉,更何况有一个在风月场卖笑的亲姐姐。如果要让生活来得更容易一些,自己也更随意一些,那么她的职业选择可以参照姐姐的。但是,顾曼桢的生活方向很坚定依靠自己,绝不做男人的附属品,更不可能成为男人的玩偶。她信心坚定,虽然对姐姐的事情了如指掌,但她一如既往地尊重姐姐,理解姐姐对家庭的付出,懂得姐姐的良苦用心,明白世事的艰难。顾曼桢在姐姐结婚以后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不得不兼职,又托人找到一份打字的工作,觉得还是不行,又再兼职教书。三份工作对一个女孩子是很难的,即使没有太多的付出,单就三处奔波也是很劳累。由于沈世钧很爱顾曼桢,体谅她的难处,想为她分担,于是向顾曼桢求过三次婚,顾曼桢都给拒绝了,两次都是在顾曼桢的家里。第一次,沈世钧道“顾曼桢,我们什么时候结婚呢我上次回去,我母亲也说她希望我早点结婚。”顾曼桢道“不过我想,最好还是不要靠家里帮忙。”沈世钧道“可是这样等下去,要等到什么时候呢”顾曼桢道“还是等等再说吧。现在我家里人也需要我。”沈世钧听了很不高兴,认为结婚后两个人总比一个有办法。而顾曼桢不愿意把沈世钧“拖进去”,说道“你的事业才正开始,负担一个家庭已经够麻烦的,再要是负担两个家庭,那简直就把你的前途毁了。”第二次顾曼桢去南京看望沈世钧,几个年轻人去清凉山玩回来,在沈世钧家的起坐间里,两人一面烤火,一面吃着煨荸荠,顾曼桢穿着沈世钧的“狗套头”,沈世钧“在口袋里摸了一会,拿出一样东西来,很腼腆的递到她面前”,原来是送她一颗通过自己打工挣来的钱买的红宝石粉做的戒指,男女之间送戒指,在当时的用意相当明显,就是求婚。顾曼桢高兴而且幸福地接受了,这颗戒指也成了他们俩两情相悦的唯一信物。第三次沈世钧已经从工厂辞职,要回南京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他想方设法赶回上海,来把这些不得已告诉顾曼桢。沈世钧道“还是早点结婚好,老这样下去,容易发生误会的。”顾曼桢道“我们不是早已决定了吗,说再等两年。”沈世钧道“其实结了婚也是一样的,你不是照样可以做事吗”顾曼桢道“那要是要是有了小孩子呢孩子一多,就不能出去做事了,就得你一个人负担这两份家里的开销。那还有什么前途”(1)即使是在被姐姐、姐夫暗算以后,顾曼桢一心也只想逃出去,再好的富贵繁华也留不住她。这里尽管有她对沈世钧的一片痴情,不依靠男人、追求自主的思想也很重要。顾曼璐在妹妹遭到自己和丈夫策划的“酒后失德”之后,带着说不清的感情来看受伤的妹妹,想劝说妹妹“依”了祝鸿才,顾曼桢劈手把桌上一只碗拿起来往地下一扔,碗也破了,她捡起一块锋利的瓷片,说道“你去告诉祝鸿才,他再来可得小心点,我有把刀在这。”(2)当她从医院逃出去后,又找了教书的工作,母亲来劝她去做祝鸿才的姨太太,她照旧是态度坚定。即使在后面为了自己的孩子,也为了姐姐的遗愿,违心地与祝鸿才结婚,她也仍然坚持出去做事。这样坚持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女子确实少见,用自己学来的本事养活自己,绝不依赖男人。她是三十年代大上海的新女性,她坚强而自信,知性而素雅,她像夕阳的余辉一样,散发着一种沧桑美。其坚强或者对命运的忧郁都是来自骨子里的。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她都要求独立。在当时那个年代,作为一个女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长期的斗争,突破社会环境的影响、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积习和女性自身思想的禁锢,寻求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顾曼桢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美好的人格,让人惊叹。12张爱玲的个人生活经历对于人物塑造的影响创作于1950年前后的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长的一部小说。如同张爱玲的其他作品一样,里边充满了细腻、忧伤,然后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出一些不同那就是从这里走出的人物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张爱玲及其身边人的影子,尤其是女主人公顾曼桢,这个人物是张爱玲将她曲折坎坷的前半生认真地撕碎又重新拼贴的结晶。顾曼桢是接受过现代教育的新女性,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她是张爱玲的自画像。半生缘中这样描绘曼桢“一个少女朝外坐着,穿着件淡灰色的旧羊皮大衣手上戴着红绒线手套。”“蓬松的头发,很随意地披在肩上”【1】3而这正是张爱玲一贯示人的形象。不仅如此,更让我们吃惊的是二人相似甚至相同的人生经历。一、少年噩梦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个遗少型的少爷,整日热衷于抽鸦片、逛妓院,在家里叫条子,在外面建小公馆,讨姨太太。母亲黄逸梵是接受了新思想的现代女性,她并不愿生活在禁闭的大家庭中,在张四岁时就出国留学,后来又与张廷重离婚。张廷重又取了一位太太,这位后母对张爱玲一向冷漠刻薄,而他的父亲则整日沉醉于鸦片的迷雾之中,对此漠不关心,甚至还曾软禁了张爱玲在1937年“八一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