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杏芳 网络,学生快乐创作的天地
网络,学生快乐创作的天地 作者资料:511400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沙墟一小学 梁杏芳 本科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主任, 电话13622214340 邮箱:514507992@qq.com 摘要: 作文,对于学生来说“谈文色变”,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件头疼棘手的事。因此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话题。我们不难发现,在科技信息发达的社会,小孩对新生事物----网络的接受能力远远比成年人更快、更高效。于是笔者大胆地尝试利用网络资源,探讨出用“日志式”日记作为创作主阵地;利用跟帖、评论、评选激励学生;让学生积累素材,开源导流,快乐创作;搭建班级Q群展示平台,让学生分享快乐与成功;鼓励学生把习作变成铅字,收获快乐。这样的作文教学模式,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网络;快乐;创作 作文,对于学生来说“谈文色变”,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件头疼棘手的事。因此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话题。 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今科技信息发达的社会,小孩对新生事物远远比我们成年人学习起来更轻松、更高效。我们的小孩往往是“手机控”、“电脑控”,既然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这么强,那么我们作为教师为什么不好好充分利用一下他们这方面的才能呢?我们又能否把这吸引孩子的新生事物与让他们头疼棘手的作文所结合起来呢? 学生经常一下课就追着我说:“老师,您的QQ空间日志写得又幽默又风趣!”“老师,我是您的微博粉丝呀!”“老师,我关注点评了您的文章了,您知道吗?”······大家瞧,孩子们对网络这些新生事物多么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大胆尝试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探讨出一套作文教学模式,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日志式”日记成了创作主阵地 日记,我们很多教师常常把它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写日记,对于教师和学生却有许多难言之隐:教师批改日记成了最头疼的问题,天天批改,时间不允许;很多学生对于写日记并没有真正的兴趣,只是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多数学生写出来的日记内容空洞、乏味、毫无生趣。这样的日记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与此相反,我发现,学生对于网络日志却很感兴趣,很多学生在QQ空间里更新日志的频率很快。我想:能不能参照网络日志的写作方式对传统日记教学做一些改造,使学生对写日记产生兴趣呢? 因此,我对学生展开了调查,调查显示: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QQ号,而且电脑的操作技术十分娴熟。于是,我首先实行第一步计划:宣布用QQ空间写作文。这样一宣布,学生高呼万岁!因为他们每天都想玩一玩电脑。这样,他们就快乐地跳进了我设下的“陷阱”了。 光有热情还不够,学生要写好文章还得有教师的精心指导。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创作必须有话而写,所以我第二步将他们的写作范围划分为几个专栏,如:校园动态、生活趣事、社会万象、自然风光、心灵驿站、阅读欣赏、奇思妙想等栏目。学生写的题材选择的余地增多了,就会觉得容易多了。只要话匣子打开了,就不愁无话而谈,无话而写了。 孩子们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放学后马上登陆自己的空间把这一天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尽情地在日志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播种。他们还互相比拼着谁的日志发表得最早呢! 创作必须得靠大量地积累素材,每天的点点滴滴“日志式”日记为学生的创作打下了良好而又扎实的基础。 跟帖、评论、评选是再创作的动力源泉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并从肯定中汲取力量。学生正常的创作中基本上是从老师的评语中获取下一次再创作的动力。老师的一句:“你写得真感人!”“你是我们班的小作家!”等等的评语足以让学生高兴一天。但是该如何把这股动力延续,甚至放大呢?网络的跟帖、评论就能实现这一效果了。 孩子们每天都在比拼着谁的日志最早发表在空间里,自然而然就会点击浏览其他同学的日志内容,并对其进行跟帖、评论。当然,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则浏览班上每一位同学的日志,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评论,挑选出优秀日志并下载存档。其他的同学只要对同学的日志的内容、语言、书写等方面,有自己见解的,就可以对其评论、跟帖。孩子们是多么期盼得到老师以及同学们的“踩场”、评论和跟帖呀!哪怕是评论中的一个笑脸表情也是孩子再创作的动力,更何况是大家诚恳的评价呢! 接着,为了鼓励学生勇于展示他们的作品,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我和学生共同制定了奖励机制:每周举办一次“我最喜欢的日记”评选活动,得票最多的同学将获得“最佳写手”的称号;得到同学跟帖最多的日记,将获得“最佳评论奖”;形式、内容新颖的日记,将获得“最佳创意奖”等等。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奖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可见,跟帖、评论、评选这些评价方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汲取了再创作的力量! 积累素材,开源导流,快乐创作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个不停息”。“2011版课标”也强调,“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一学段),“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第二学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第三学段)。这里的“周围的事物”“周围世界”就是学生常见、可见、能见的事物。 在学生面前,有两类客观的事物,一类是已经认识的客观事物,另一类是没有认识的客观事物。作文应该选取已经认识的事物来反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让学生写“熟悉的事物”。“写熟悉的事物”,解决了习作内容的问题,自然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同时也解决了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的难题。因为“写熟悉的事物”,学生有了感悟、体验的经历,才有表达真情实感的可能。平时积累的语言在强烈的表达欲望面前,就容易被调动起来,为表达真情实感服务。所以教师的习作教学中要创设习作情境、创造创作条件,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回味自己的生活体验,搜寻储存在大脑深处的写作素材,产生一种“吐之为快”的写作欲望。 其实学生怕写作最终的原因是没有素材,但实际上学生的生活素材并不是真没有,而是缺乏发现的眼睛。因此,之前的“日志式”日记正好为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每天的生活点滴、感悟体验都记录下来了,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日志里的图片、文字重温过去,重组素材,继而做到有话可写、胸有成竹。 与此同时,由于小学生生活的范围比较狭小,阅历浅,实践少,所以,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材料贫乏。而运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作文,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景、事、物搬进课堂,真实地展现给学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在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世界遗产”导游词作文中,学生因没有参观过世界遗产而无从下笔介绍。而现在网络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我们就方便多了。我先把一些如故宫、长城等的视频资料链接到课件中,让学生当游客进行游览“世界遗产”,一个个有特色的景点就这样通过网络显现在同学们的眼前,真实生动的景象使学生如临其境,通过反复细致观察以及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注意观察景物,增进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体验,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使学生不再担心无米下“炊”了。 有了素材,我们就要教会学生开源导流。所谓开源:就是打开思路,有话可写。导流:就是指导写法,让学生形成基本的习作技能,力求把文章写好。 方法的指导,也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的功能。网络的知识包罗万张,丰富多彩。 新课标指出:“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配合。”而小学生他们对周围的人、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懂得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积累材料。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有限的实物或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认识新事物,局限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图、文、声像的特点,对要训练的内容都可以形象地展示出来,并且对需要观察的画面进行任意定格、重播等,为学生提供可控观察。这样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然后把所观察到的事物、联想、思想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鼓励学生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写好作文。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小动物作文教学中,我分别把猫、孔雀、老虎、白鸽四种动物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展示了它们的外形以及它吃食、行走、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