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段文脉连续性的探索尝试_常熟老县场商业中心规划设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9778004 摘 要 老县场是历史文化名城常 熟市中心最具场所意义的历史地段 。文 章基于现代城市设计的视角 ,探讨了该 地段建筑设计中特定的文脉连续性表达 途径及其设计处理手法。 关键词 历史地段 文脉 城市设 计 Abstract Lao Xian Chang(county Town Plaza) is the historic district with the important ” Sense of Place” in the cen2 trial area of Changshu , which is a famous historic town in China. The paper ex2 pounds the typical manner and expressive approach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the specific context in the district ,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modern urban design. Key words Historic District Context Urban Design 历史地段文脉连续性的探索尝试 ———常熟老县场商业中心规划设计 王 建 国 徐 怡 涛 作者 东南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导 ·博士研究生 江苏常熟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古城倚山临水 ,山明水秀、风景 优雅 ,自古人文昌盛、胜迹众多。城内水道纵横、水陆平行、河街相邻 ,是一座著名的江 南水乡城市。因由仲雍 (虞仲 ) 而得名的虞山位于古城西北隅 ,部分城区“腾山而城” ; 以吴王夫差之“梧桐园”而得名的“琴川”运河贯通古城南北 ,故得先贤“七溪流水皆通 海 ,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褒赞 ,它形象地勾勒出古代常熟最典型的城市空间特色和形态 特征。 47 华中建筑 1998 Vol116 No12 建 筑 设 计 图 4 北立面 (西门大街立面 ) 图 3 西立面 图 2 东立面 (老县场立面 ) 老县场地处虞山和琴川河之间 ,是常 熟古城历史上县衙所在地。 从明清古地图和现状地图上看 ,老县 场恰恰位于古城几何中心 ,许多历史重大 事件均在此发生 ,具有深厚而重要的场所 意义。随着近年常熟城市经济实力的迅 速增强 ,城市建设和开发采取了一系列重 大举措。如在古城区内先后开辟了宽度 达 30m 多的西门大街、方塔街和北门大 街。因此 ,古城的城市尺度与历史上相比 已有显著不同。老县场地段亦经过多年 的建设 ,成为今天常熟城区的商业和文化 中心。 老县场商业中心工程项目为集商业 中心、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共建 筑。项目所在地块原为市百货公司大楼 , 东临老县场、北沿西门大街、西抵西门大 街 15 号地块、南至县南街 ,总用地面积 5 640 ,系常熟古城区中心重点改造区。 从常熟古城空间结构上看 ,该用地范 围东可观赏方塔 ,西北可极目虞山辛峰 , 是“青山半入城”形态和古城制高点 ——— 南宋崇教兴福寺塔 (方塔 ) 景观在城市中 心区的空间视觉转换点 ,区位重要 ,环境 条件优越 ,既具备极高的商业价值 ,又拥 有深厚的古城历史文化内涵。因此 ,本项 目设计安排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与历史名 城保护和开发的全局相关 ;同时 ,该地段 的城市和建筑设计必须面对一种新的尺 度匹配和探索特定地段条件下的历史文 脉连续性的挑战。 1 设计基本立意 及其指导思想 ① 遵循国家有关历史文化名城建 设的政策法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先期完成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地段详细规 划成果。 ② 贯彻“绿色城市设计”的整体性 原则 ( Holism) 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首 先使该建筑设计与所在的特定城市形体 环境取得良好的协调 ,审慎处理好它与虞 山、南宋方塔的空间和历史文脉接续关 系 ,进而考虑该建筑在所在地段能否起到 一定的形象示范意义 ,并为下一步古城整 体城市设计的开展提供一种建筑单体选 择的可能。 ③ 根据现代建筑设计思想和原则 , 运用空间构图的重复、对比、韵律和细部 刻划的建筑造型媒介和表现手法 ,寻求传 统与现代、人工与自然、商业性与高雅艺 术品位的完美结合。 ④ 在完整表达和反映特定地段内 建筑的空间环境有机秩序和历史文化内 涵的同时 ,尽可能体现建筑时代特征及其 本身的使用功能和必要的商业价值 ,营造 一个高雅宜人的现代商业环境氛围。 2 总体空间规划和布局 总平面充分考虑各种人流 、车流和货 流的科学组织和合理导向。在服从规划 设计要点的前提下 ,合理经营并充分利用 好所给的用地。 建筑西南角布置工作、娱乐、餐饮等 人员的入口和货运入口 ,室外安排部分机 动车临时停车位 ;工作人员和地下自行车 车库入口布置在建筑南面 ,与人流入口既 有联系又互不干扰 ,使用方便 ;在相对繁 华的东北角和毗邻老县场的东面分别设 计成商场两大主要入口 ,迎向来自城市中 心广场和西门大街的主导人流。 建筑布置和后退红线均按当地建设 管理部门的规划设计要点执行 ,局部扩大 外部空间 ,以利于布置室外绿化和步行空 间 ;按照该地段将要进行的城市设计要 求 ,建筑东南角考虑了与老县场南侧 18 号地块商业用房的建筑过街楼连接的可 能性。 建筑的第五立面 ———屋顶造型采用 了富有表现力的局部重檐坡顶与大面积 的檐口坡顶相结合的艺术处理手法 ,既有 必要的重复韵律 ,又具丰富的变化 ,从而 削弱了建筑本身的体量感 ,使建筑空间造 型与南宋方塔和虞山辛峰上建筑协调 ,改 善并丰富了从虞山上看古城的天际轮廓 线 (Skyline) 。 (图 1~ 4) 3 建筑设计 建筑单体地上 6 层 ,地下 1 层。地面 57 华中建筑 1998 Vol116 No12 图 5 一层平面 图 6 二层平面 图 7 三层平面 图 8 六层平面 以上建筑空间均围绕一个贯穿 6 层的玻 璃顶采光中庭组织 ,上下设交叉布置的 10 部自动扶梯、 4 组疏散楼梯间和一部景观 观光电梯。 1 至 3 层为商业用房 ,考虑物业管理 和租售的可能性 ;4 到 5 层为娱乐休闲用 房 ,内容包括保龄球、健身、棋牌、美容、桑 那、舞厅、卡拉 O K、 KTV 等 ,可提供一流 的综合服务功能 ;6 层为宴会厅、大、中、小 餐厅及厨房。地下层安排了平时兼做自 行车车库的人防地下室和设备用房。建 筑设有四组疏散出入口 ,并均设计有封闭 67 华中建筑 1998 Vol116 No12 楼梯间 ,满足消防要求。建筑沿老县场一 侧 面布置一部露明的垂直观光电梯 ,昼夜 上下穿梭 ,为古城中心广场增添了新的风 景线 ,特别是提供了迷人的动感夜景 ,与 文化广场彩色喷泉景观遥相呼应。结合 该观光电梯 ,建筑每层设置了单独的电梯 厅 ,使用上与商场可分可合 ,入口还设有 保安管理。 (图 5~ 8) 在建筑空间处理上 ,设计采用化整为 零、化简单为丰富的处理手法 ,主体 6 层 规则式满铺 ,加上部分结合用地走向的裙 房 ,2、 3、 6 层穿插退层组合 ,轻灵通透 ,沿 老县场一侧底层设计成骑楼形式 ,在保证 建筑拥有足够的使用面积前提下 ,使建筑 沿街获得一种亲切活泼、凹凸有致、富有 人情味的传统商业空间尺度和环境氛围 , 而退层部分布置的立体绿化又弥补了该 用地绿化指标相对不足的缺憾 ,东北角主 入口处的退层则有利于老县场广场及其 周边地段与虞山的空间对话和视觉联系。 建筑立面处理在结合水乡民居的传 统特色的基础上 ,力求推陈出新。主入口 和转角关键节点均作建筑重点艺术处理 , 四个立面在垂直方向均采用三段式处理 , 上下为虚 ,中间以实体为主 ;水平方面是 两端实 ,中间虚 ,并将四周转角楼梯间处 理成高耸的重檐筒体体块 ,从而起到较好 的体块控制和统率全局的作用。通过上 述的艺术处理 ,力求使该建筑起到一定的 标志性作用 ,成为古城中心区一处新的空 间景致。 在材料用色的考虑上 ,仍首先考虑与 特定历史地段的文脉协调相关。建筑以 青灰 (屋面、立面线条等 ) 、白 (墙面 ) 和栗 壳色 (窗玻璃等 ) 为基调 ,局部点缀以红色 (立面挑台栏杆等 ) ,使整个建筑用色既具 传统意味 ,又不失现代风采 ,带有